March 22, 2022, 4 a.m.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為什麼要寫電子報-#2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

從上一次的電子報發出之後,我一直在思考「寫作軸線」,我自己著實對於上一期的內容是滿意的,完全地發揮了我想要講的 Side Porject 跟投資的內容。卻也不斷地問自己,這是自己想要寫的嗎?又能夠為大家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看了一些不同的電子報,例如〈写不好还要不要写|生活奇旅 36〉裡面說道:

因为写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正确、重要又新颖」的观点。…事实上,写作就是思考本身。

同個作者在自己的部落格〈一起来写 Newsletter 吧〉提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tumbling on Happiness 的作者 Daniel Gilbert 分享了他整理的「优秀写作法则」,关于写作风格只有一条:「别尝试,唯一值得拥有的风格就是你自然的说话声音。」(“Don’t try. The only style worth having is your natural speaking voice.”)

其中最為打動我的是下面這一段話:

写作就像一场认识自己、创造新自我的旅程。Austin Kleon 在 Show Your Work 写道,「不要把你的网站看成是一个自我宣传的机器,把它看成一个自我发明的机器。」James Clear 说,「你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对你希望成为的人的投票」。别停下来 。

讓我在過去停更的一段時間上,邊重新整理生活,邊思考如何定位、體驗「寫作」對自己的意義。

漸漸地釐清思路,我想要寫的比起單一方面的自我訴說,更重要的事情是「創造」出一個新的連結可能,讓有興趣的人,能夠從所寫的內容,獲得資訊,並採取行動。

「創造、吸收、行動」,在這樣的公式之下,我認為行動是相對重要的事情,也引發我需要重複回去思考,每次落筆所寫的文章,是落在哪一個階段,創造出了什麼,讀者將如何吸收,又是否能喚起行動的動機,最終提供行動的指引。

想想過去十六年來寫作的經歷,第一次在鍵盤上打字的時候,到持續產出、停擺的這些過程,好像寫作就像生活中的一部分。

大腦的記憶很短暫,但是對於感覺的體驗,卻深深烙印在身體之上。我已經忘記在哪個環境、情況下打那些文字,但每次想到書寫,身體總是不自覺的有一種暢快感,好似一股熱血在體內沸騰。那種輸入後的輸出好不暢快。

我喜歡這種感覺。

只是現在的我,想要換一個方式,在書寫的目標上面,增加更多的可能性,相比於單純在部落格上面發表,電子報是我目前找到最適合,也最能長久的方式。

1982 年電子郵件(Email)誕生,四十年的時間,不管從 Web 1.0、Web 2.0 到現在大為其道的 Web 3.0,從來都沒有離開過網際網路的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個電子郵件,而其也成為了在網路上最重要的門戶。

社群媒體的發達,並沒有將電子郵件推進歷史的舞台,反而在演算法持續為人詬病的時候,電子報以新的姿態,重新受到內容創作者的重視。 Substack、Revue 被 Twitter 收購,甚或 Medium 開放了電子報訂閱,都讓我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而這樣的趨勢,還沒有完整地進入中文創作者的體系,正在經營電子報的中文創作者,相較於國外的人來說,的確是非常的少,但去有足夠的效益。例如先行者《完全訂閱制》已經營訂閱制到了第三年,《生活黑客之路》也準備度過收費訂閱版的週年慶,還有許多新進的內容創作者,持續地加入電子報的領域。

我深信,電子報除了書寫的好處外,在名單的收集上面,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沒有社群媒體以及第三方的影響下,是更為有價值,更加值得耕耘的一塊。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講的第一個議題 Side Project,以名為「傘下創業」來去說明 Side Project 的中文詞概念,代表應有收益相連,創造出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電子報也應該納入為其中的一種,相較於原本狹義的定義為科技產品;我認為,只要能夠創造收益的投資,都應被納入 Side Project 的範疇。

投資觀察

我是喜歡金融業的,更直接的說,應該是喜歡基金(Fund House)。雖然我沒有去過銀行端,但是在人壽端實習,證券公司的短暫經驗,繞了一圈比較起來 Fund House 對我來說吸引力還是相對龐大。

在台灣談論到投資,最主要的工具應該就是「股票」跟「基金」,我沒有納入保險是因為,我始終都非常反對透過保險來完成投資目標,畢竟在高度資訊化、數位化的時代,直接投資的門檻已經變得非常低了。

而基金的好處在於,你跟隨的不是單一指標,而是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從政治、經濟以及歷史的架構,去累積自己的觀點與資本。相較於每天需要追逐技術指標、個股分析的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的訓練,不僅只是資本利得的累積,還能培養不同的視野。

只是,長期以來股票投資的方便、稅務的低廉,造成了基金在台灣推展,遇到許多挑戰。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基金公司也產生一番輪替,如安本標準境內外基金轉宏利投信 3Q離台、基富通總經理、駿利撤台移轉總代理給野村投信。也顯示基金市場在台灣,是非常難以經營的。

對於「普惠金融」來說,基金是最好的投資工具,加上這幾年,基金超市(或稱第三方平台)蓬勃發展,現在投資基金,能夠享受到更為低廉的成本。

可惜,台灣的投資生態,對於基金公司來說,經營相當具有挑戰性,一方面銀行主宰了重點通路,剩下的大餅,投資型保單、全委帳戶保單,卻也拿走了大半。真的要回到第三方平台或者投信直銷,份額的確少之又少。

然從費用來看,卻是直銷以及第三方平台對於客戶,最為低廉,銀行需要手續費,而保險經過多次的包裝,費用率變得相當可觀。

有鑑於此,我重新定位了下班後的創富人生中的第二大點「投資理財」,從本來想說只單純講投資觀察,或許更應該有些帶領行動的計畫,那就從基金投資著手。適逢自己在金融業超過十年的時間上,多少也能滿足自己回饋的心情。

You just read issue #8 of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 You can also browse the full archives of this newsletter.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via email
Brought to you by Buttondown,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